英國一項研究表明,在接受利伐沙班和華法林治療的非瓣膜病房顫患者中,暫時中斷(TI)口服抗凝藥物治療較為常見,并且均與實質性的卒中和出血風險具有相關性。論文2月19日在線發(fā)表于《循環(huán)》雜志。
ROCKET AF試驗在非瓣膜病房顫患者中對利伐沙班或華法林進行了研究,并記錄了因任何原因出現TI(3——30天)患者的基線特征、治療以及包括卒中、非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血栓栓塞、死亡、心肌梗死和出血在內的轉歸。以TI起始至在研藥物重新應用30天后定義TI相關性轉歸風險期。
結果顯示,在至少應用過一劑在研藥物的14236例受試者中,4692例(33%)出現過TI.TI受試者的基線特征與ROCKET AF總體人群相似。僅6%(483例)的TI發(fā)生涉及過渡性治療。
在接受利伐沙班和華法林治療的受試者中,風險期內卒中/系統(tǒng)性栓塞發(fā)生率相似(0.30%對0.41%;P=0.40),大出血發(fā)生率亦相似(0.99%對0.79%;P=0.32)。
2015年5月19日,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-英聯合藥理...[詳細]
2月28日,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-Ga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