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經屬于祖國醫(yī)學“經行腹痛”的范疇,最早見于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并治》:“帶下,經水不利,少腹?jié)M痛,經一月再見。”創(chuàng)造性地提出瘀血為其基本病機以及創(chuàng)立了活血止痛的治療法則,其對痛經癥狀和治法做了初步描寫。接著是隋·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婦人雜病·月水來腹痛候》:“婦人月水來腹痛者,由勞傷血,至令體虛,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,損傷沖任之脈,手太陽、少陰之經”,提出了痛經的病因病機。后來,明清時期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(guī)·經期腹痛》對本病辨證作了較系統(tǒng)的論述,《宋代女科秘書》、《傅青主女科》等對本病治法及方藥作了大量的探索。歷代醫(yī)家通過實踐,為臨床論治痛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。本文重點探討痛經的中醫(yī)辨證論治。
1.痛經的病因病機
歷代醫(yī)學家所論述雖有側重,但多數認為痛經的發(fā)病原因有情志所傷、起居不慎、六淫為害等,并與素體情況及經期或經前后的特殊生理環(huán)境有關。中醫(yī)學認為,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是,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后,由于血海由充盈漸之轉為泄溢,氣血變化較大且急驟,這時情緒波動、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虛而入,均易導致沖任失調、瘀血阻滯,或寒凝經脈、氣血不和,胞宮經血受阻,以致不通則痛,或致沖任胞宮失于濡養(yǎng)而不榮則痛。
2.痛經的辨證論治
戴氏云:“經水來而腹痛者,經水不來而腹亦痛者,氣血俱虛也。”朱丹溪云:“經水將來腹中陣痛,乍作乍止者,血熱氣實也。”再如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(guī)》:“經行腹痛,證有虛實。實者,或因寒滯,或因血滯,或因氣滯,或因熱滯;虛者,有因血虛,有因氣虛。然實痛者,多痛于未行之前,經通而痛自減;虛痛者,于既行之后,血去而痛未止,或血去而痛益甚。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,拒按拒揉者為實。有滯無滯,于此可察。但實中有虛,虛中亦有實,此當于形氣稟質兼而辨之,當以察意,言不能悉也。”所以,臨床上應根據疼痛發(fā)生的時間、性質辨其虛、實、寒、熱,辨證要抓住痛經發(fā)生的時間、部位、性質、疼痛程度,以及月經期、量、色、質,兼癥、色、脈進行辨證分型論治。
治療上,主要是調理沖任氣血為本,而在臨床論治時,根據不同的癥候群,以行氣、活血、散寒、清熱、補虛、瀉實之異,再以標本兼顧、論治本病,月經期間調血止痛為標,平時辨證求因以治其本,并結合平素體質情況,或調肝,或益腎,或扶脾,使之氣血順和,沖任流通,經血暢行無阻,則痛經可愈。臨床上痛經多責于寒、濕、熱之邪,加上情志郁結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辨證分型為:
氣滯血瘀型:每于經前1~2d或月經期小腹脹痛,拒按,或伴胸脅乳房脹痛,或月經先后無定期、量少,或經行不暢,經色紫黯有塊,血塊排出后痛減,常伴有心煩急躁易怒,經凈疼痛消失,舌紫黯或有瘀點,脈弦澀或弦滑。治宜理氣活血、祛瘀止痛?;A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。
寒凝血瘀型: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痛減,或經期延后,月經量少,經色瘀黯有塊,或畏寒身痛,手足欠溫,面色白,舌黯苔白潤或膩,脈沉緊。治宜溫經散寒、暖宮止痛。基礎方用溫經止痛湯加減。
濕熱下注型:經前小腹痛痛拒按,有灼熱感,或伴腰骶脹痛,或平時少腹時痛,經期加劇,或低熱起伏,伴經色暗紅,質稠有塊,或帶下黃稠,小便短黃,大便不爽,舌紅、苔黃膩,脈弦數或濡數。治宜清熱除濕、化瘀止痛?;A方用清熱調血湯加減。
氣血虛弱型:經期或經后1~2d,小腹隱痛,喜溫喜按,經水色淡,量少質稀,或月經后期,面色萎黃無華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,納少便溏。舌質淡苔薄白,脈虛細。治宜益氣養(yǎng)血、調經止痛?;A方用八珍湯加減。
肝腎虧損型: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,月經量少色淡,腰部酸痛,頭暈耳鳴。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。治宜益腎養(yǎng)肝,調經止痛?;A方用調肝湯加味。
3.討論
中醫(yī)學對痛經的認識和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痛經屬于“痛證”范疇,它的特點是經行小腹痛痛,并隨月經周期而發(fā)作。月經周期是女性生理過程中陰陽消長、氣血變化節(jié)律的體現(xiàn),因此,順應胞宮的充盈或虧虛,適時而調、因時論治,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。痛經之病,乃由沖任失調、胞宮氣血失和所致。痛經的發(fā)生與沖任胞宮的藏瀉有關,經前至經時胞宮由藏到瀉,沖任氣血變化急驟,致病邪氣較易入侵而引發(fā)痛經。其病在沖任、胞宮,又與肝、脾、腎等三臟緊密相關。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據其有無器質性病變而劃分為原發(fā)性、繼發(fā)性兩大類。以原發(fā)性痛經居多,多數患者年齡較輕,多為未婚或已婚未育者。原發(fā)性痛經與子宮痙攣性收縮有關,造成經血滯留,經血排出不暢,刺激子宮收縮。原發(fā)性痛經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。繼發(fā)性痛經是盆腔器官發(fā)生病變導致的,其病因以子宮內膜異位癥最為常見。
痛經的治療應辨明疾病性質、分型治之,正如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(guī)》說:“凡婦人經行,挾虛者多,全實者少,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后辨虛實,固其大法也,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,故于經前亦常有此證,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。”根據婦女的生理、病理特點,考察患者體質之強弱、病邪之盛衰,在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,對各種證型的痛經,以“不通則痛”為原則,重視調整腎-天癸-沖任-胞宮的陰陽、氣血平衡,使內環(huán)境得到平衡。疼痛發(fā)作之時,應以治標為主,以調理氣血、疏導血脈以止痛為法;關鍵還是在治本,調整臟腑功能,結合素體情況,辨證求因,同時在治本的基礎上兼以治標,以祛除病因而調和氣血。此外,注意生活調攝,飲食療法也能起到較好的防止作用。痛經患者起居生活應有常度,不要臨經之際強行冒風寒或涉水作業(yè);應注意避免進食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,以免經脈凝澀、血行受阻,經前宜活血祛瘀,經后宜補血養(yǎng)血;同時要保持情緒輕松,切勿精神緊張預先畏懼疼痛發(fā)生,加強心理治療。
臨床上痛經的病因不同、治法各異,在正確辨治的同時,尚須把握好用藥時機、綜合分析、對證遣方用藥,方能達到痊愈目的。
隨著前列腺癌發(fā)病率的逐年上升,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。多...[詳細]
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、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。結合...[詳細]